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名家讲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讲坛 > 详细内容

应盛: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外研究机构德勤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一半在中国。在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的当下,更多人关心的是,智慧城市能让城市更安全、便利吗?能使让人们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吗?作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能够因此加速可持续城市之路吗?

为此,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对这些热点问题作了解答。他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增强了城市免疫力和竞争力,但是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践行“智慧为民”并防范风险,尤其是需要赋能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对于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意义重大。

智慧科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从全球城市抗击疫情的情况来看,科技到底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科技提升了城市的‘免疫力’。”应盛认为,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当中,以IoT、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成为了“城市免疫系统”的“新基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前沿科技在促进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响应能力、面对疫情危机抗风险能力、受到损失及时恢复能力、确保城市政策运转保障能力和建立长效机制架构能力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内的前沿科技,提供了基于远程化、可视化、协同化等服务模式,以在线咨询、视频交流等方式,为“战疫”的各方面提供了帮助和支撑。

事实上,抗击新冠疫情仅仅是科技发挥作用的一角。

2016年,“承诺采用智能城市办法,利用数字化、清洁能源和技术以及创新交通技术所带来的机会,为居民作出更有益环境的选择和提振可持续经济增长提供备选方案,并使城市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被写进了联合国人居署的《新城市议程》中。

在采访中,应盛进一步指出联合国人居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不断发展的科技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前景。智慧城市正在通过前沿科技成为人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11“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他认为,科技能够通过改变城市管理决策与战略选择、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工业布局、商业模式等等,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他列举称,大数据、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新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战略选择。数字平台和应用正在促进市民和决策者之间的对话。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机将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式。新的测绘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我们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机遇。共享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和商业方式。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亟需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大城市病’。”应盛的这个判断,有着现实的支撑。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011年至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增速放缓,已经不再以数量为导向,进入以质量为导向的阶段,城市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主战场。

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

每周,全球都有将近150万人加入城市人口大军;每天,都有上百万个高科技应用被安装在城市中。但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这些智慧城市规划中不乏照搬照抄的做法,千篇一律、远离市民需求的现象大有存在。

应盛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要从过去强调智慧硬件的堆砌,转变为思考“智慧为民”。何谓“智慧为民”?他认为可以参考西班牙巴塞罗那经验。

据了解,作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巴塞罗那将将市民视作与技术同样重要的位置,鼓励市民分享他们的信息数据以据此改善公共服务,同时,也尝试让市民看到市议会从决策到支出等各个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而改善该市的民主程序。在具体的项目中,巴塞罗那努力尝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更多针对人文关怀的服务。比如市政府资助研发了一套养老服务电子系统,病患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医疗平台在线咨询、问诊和挂号预约全西班牙8万多医生和专家。巴塞罗那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让所有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更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在中国具体城市的规划中,如何实现智慧落地,贴近本地区以及市民的发展需要?应盛认为,“支持本地的智慧化”,在机制建设中,可以从国家到城市各级建立不同层次的智慧城市科技促进机制,譬如设立智慧城市科技促进大使,帮助政府、民间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更好地了解城市科技,并且监测技术发展,识别趋势,将新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告知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并为决策提供数据。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成立智慧城市领导工作小组,协调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制定和智慧城市设施的部署,让地方城市专业人员掌握智慧基础设施的最新知识,在空间规划和智慧基础设施之间创造更好的融合。

赋能予人,规划智慧城市向公正过渡

智慧城市快速发展,各型终端的应用越多元、越智慧,让横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越来越深,并且,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科技而生的风险,如隐私侵犯、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等也成为了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新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应盛的答案是:“要实现智慧城市科技对人类的最大好处惠及每一个人,并控制其风险,最重要的是赋能予人,并规划向未来智慧城市的公正过渡。”他建议,对所有人进行教育,提高城市智慧化进程中的年龄和性别平等,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城镇或边缘化人群的能力建设,防止给城市贫困者造成智慧技术的贵族化。

除此之外,应盛认为,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对智慧城市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订和智慧城市系统安全风险的把控,也需要丰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商业模型,从过去政府投资为主,转向包括市场投资等多种商业模型,更好地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