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软件领域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周兴铭 教授

摘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企业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的工程型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目前,我国的博士生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作为现有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有益补充,本文提出了一套软件领域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的模式。该模式强调了与企业、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及专利、实践等环节的考核。对解决现有矛盾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工程型; 人才培养; 博士; 教育改革

一、工程型人才培养需求及现状

当前,我国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国家战略举措为我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逐步参与市场竞争与国际竞争,日益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来解决。国家经济、产业面临转型的挑战,对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极为旺盛。企业也迫切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市场推广和团队沟通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在软件产业领域,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中国软件企业掌握专利少,核心关键技术不足。从产业要素配置上看,软件企业普遍反应高级人才缺乏,高级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限制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1]。

工程型研究生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且有非常广泛的社会需要。国际上开展工程类型博士的招收和培养工作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因此发展我国的工程型博士教育模式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需求。但在我国现行的学位与学科专业目录中,对于工科的博士教育,只有工学门类及其下属的32个一级学科培养工学博士,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基本上是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培养科学博士的,由此导致重学术水平而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高,这是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传统。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设置、论文选题,都着重强调其理论价值或学术价值,很少考虑应用价值。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博士就业的领域拓宽到社会实践部门,这时学位类型单一的现行博士生培养制度与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之间就会产生突出的矛盾。一个值得探索的解决办法是在现行体制下(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仍然应该遵照“国家学位条例”,不降低标准和要求)尝试对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企业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构筑这种人才的特殊能力结构以适应企业特殊岗位的人才需求。

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工程型人才在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如下几种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职业伦理和道德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4]。

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依然是高校。但是高校通常缺乏重大工程项目及工程实践环境,与此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工程化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经验较少。高校需要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2]。因此需要取长补短,借助企业与国外高校的力量。

2.1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纵观国际软件强国博士层面人才培养,无论学位形式如何,无不强调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工程实践,要求学位获得者在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创新,能将科技成果在工程实践中转化应用来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企业也是创新的主体之一,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尽早介入,并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缺乏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对国际前沿和基础理论掌握较为薄弱,难以独立承担人才培养责任;而高校是办学主体,但是其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院所,缺乏重大工程项目及工程实践环境,难以承担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的重任[3]。将企业与高校结合,是办学主体与创新主体的有效对接,并可以使培养对象尽早、尽多的亲临一线,积累工程经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战略应该定位为共同生态圈,与高水平的跨国公司、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中型企业共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模式。

企业参与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的方式可多样化。例如对于博士生设置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共同完成对博士生培养计划制定、授课、实践,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也可以通过设置联合课题的方式,让博士生到企业第一线从事实践,并且需要达到企业的成果要求。

2.2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

国际上开展工程类型博士的招收和培养工作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欧美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对工程型学位教育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提升层次、革新培养方式、提高办学质量,无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设有应用型专业博士学位(D.E.- Doctor of Engineering),英国也设置有专业博士学位(the Professional Doctorate),德国设有应用技术大学(FH,Fach Hochschulen,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法国设有大学校(Grandes écoles)。这些学位或教育机构都主要侧重于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培养对象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等职业团体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博士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

除了学校教育外,国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1932年就已成立。认证的结果不仅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用人单位选择雇员提供信息,拥有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经历还是获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必要条件。198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第一份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认证国际相互承认的《华盛顿签协议》。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更要为培养对象创造一切可能的交流、交换、访问的机会,使其切身接受工程教育的同时,也培养其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与传统博士生相比,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博士生入学、培养、毕业等环节的考核要求,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仍然应该遵照“国家学位条例”;而在工程实践、专利、企业实践、毕业标准等方面,工程型博士生的要求甚至要高于传统学术型博士。工程型博士生的培养流程思路可参考图1所示。

图1 培养流程

在学校,工程型博士生学习的内容是模块化的博士水平课程,涉及专业技术工学博士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以及公司要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满足各专业领域以及公司项目的需要,学习的总时间是一年,但可以允许其分散于整个培养计划中,一般比较集中在前两年。除了在校课程之外,可以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在企业兼职期间,亦可参加企业课程,或在企业选修实践型和前沿研讨型课程,与企业导师对前沿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在企业实践期间,也可返校修课。课程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在校,也不必拘泥于在企业。

工程型博士生必须完成一项合作公司的研发项目或者实际项目,并在项目中体现创新和完整的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产品研发、甚至软件产品营销等过程。博士生的考核还包括课程的考试、小论文以及答辩,这些要求与学术博士生基本相同。工程型博士毕业论文着重点在于体现应用与设计中的创新。不仅仅要发表相关文章,更应结合专利、成果、创新产品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其水平由“论文评阅人、论文答辩委员会”讨论决定,从而逐步走向“导师负责制”。

该方案需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支撑,在方案实施初期,由企业、政府、学术界共同组成质量考评小组,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企业的反馈,制定一定的评估标准,按照标准进行评估。以发现、排除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对实施之后获得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各项方案。对毕业生、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及时听取反馈。

四、总结

工程型博士人才培养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模式。该方案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已经完成了论证报告、增设方案的校内外教育界专家与企业界专家的评审。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的执行细则,并尽可能多的联系企业、国际资源,争取让该方案早日落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 2009科学发展报告[R],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 周兴铭. 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要面向需求进行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3)

[3].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研究研讨会. 2009-11

[4]. ABET,2009. http://www.abet.org/

[5]. 张振刚. 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对策研究[J], 创新研究生教育, 2007 (18),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