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福建省软件产业发展

文/福建省信息产业厅科技处

福建省软件业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先后开发研制了一批优秀软件,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北京大学、福建电子计算机厂等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汉字计算机一激光照相排版系统”;北京大学与福建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MPTS一1型多用户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省财税信息中心研制的“华兴通用财会电算化软件”被财政部评为优秀软件一等奖;省经济信息中心研制的“国外贷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44个省、市、自治区和50多个部委得到推广;省邮电局开发的全国第一套微机自动转报系统荣获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1988年组织了两次软件评优活动,共评出省级优秀软件54个,主要包括中文排版系统、会计电算化、邮政电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电子化、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开发工具和多媒体等方面。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软件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初步建成福州、厦门两个软件园。2001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2002年5月,在省信息产业厅与省外经贸厅的推动下,成立了“福建软件国际合作联盟”。截至2005年6月,联盟企业已接近40家,拥有软件研发人员5000多人,并在日本和英国设立了海外办事处,产品行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省已有各类从事软件开发、推广应用及服务的企业500多家,全省软件及系统集成总收入达86.2亿元,预计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软件行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80%以上是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科技人员。全省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有248家,通过软件产品登记备案的软件产品有1124个,纳入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3家。有60家企业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资质认证,其中3家获一级资质。

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全省软件及服务业总营业额从1997年的5亿元到2004年的86.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高于全国同期年平均增长率。

2、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年我省有3家企业(福大自动化、星网锐捷、新大陆)进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有3家企业(榕基、富士通、厦门东南融通)被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有4家企业(富士通、榕基、厦门东南融通、实达科软)通过CMM3级认证, 3家企业(榕基、新大陆、宏智)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有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全省已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10家、超3000万元的30家,这些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占我省软件企业销售收入60%以上,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同时,骨干企业在管理水平、营销模式、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各方面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也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3、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随着“数字福建”的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不断深化,基于各种系统平台上的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迅速,已开发出一批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电信、金融、证券等行业应用软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安全加密软件以及OA(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主要软件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如:福建顶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经纪业务及外围系统、网上证券服务和银证业务系统、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的榕基政务信息系统、RJ-EASY电子单证系统和RJ-iTop网络隐患扫描系统、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ATM功能拓展和系统监控软件、厦门市巨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城市公安综合智能信息系统、新意公司的证券结算软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4、软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福、厦两地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96%。福州、厦门软件园经过几年的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已基本形成,2004年福州市完成软件销售收入44.6亿元,厦门市完成软件销售收入38.2亿元。

园区建设

1、福州软件园地处福州市西北隅风景秀丽的五凤山麓,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自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目前已开始进行第四期的投资建设。园区现有入园企业250家,入驻企业135家,其中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2家。2004年园区企业完成总收入36.06亿元,同比增长83%。园区创建于1999年,2000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福建省产业化基地重点项目。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式科技园区”的规划理念,经过五年建设,福州软件园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软件产品涵盖金融、通讯、电力等行业,提供电力、电信、证券、银行整体解决方案,开发资源计划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彩色图像传播系统等应用软件和解码芯片产品等。

软件园一、二期工程已完工,占地面积达1.1平方公里,总建筑21万平方米,研发楼42幢已全部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公寓楼、园林景观等工程也全部完成。便利店、中西式快餐店、公交车站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满足软件企业的要求,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给排水都按高标准设计,包括公众多媒体宽带在内的各种管网全部铺设到每一座研发楼,实现百兆到楼、十兆入户。2004年,三期工程开工,现在建面积0.4平方公里,在建研发楼约50幢,有1 6个招商项目参与建设。2004年12月29日,规划总面积1033亩的软件园四期工程也已启动,首批征用土地361.31亩,总投资2.2亿元。

福州软件园注重软件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一是创办高端人才培养机构。2001年3月,由福州市政府授牌的福州市研究培训服务工作总站在福州软件园内成立,截至2004年8月,该机构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9所重点高校合作,共开设有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软件工程、财政学等10个硕士专业,15个培训班,累计在站学员达630名,已有130名取得工程硕士学位、42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二是培育软件蓝领。2004年2月,福州大学软件学院在福州软件园内破土动工,这是福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州大学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的“市校合作”项目,该项目投资7亿元人民币,学院全面竣工后可容纳在校学生8000名。截至2004年8月,已完成教学楼、食堂、宿舍、体育场等1 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首批招收的2000多名学员已于9月入学。三是与国际化IT培训机构合作。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国家发改委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项目--高级软件架构师和项目经理培训于2004年9月在福州软件园开班,来自福建省及全国各地软件企业的220多位骨干参加了培训。此外,印度AIIT(亚洲信息技术学院)与软件园的合作实体--中印软件合作综合基地已于2004年1月落户福州软件园产业三期,为我国东南地区培育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创造条件。

福州软件园实施“立足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园内的软件企业出口额呈高速上升趋势,出口产品涵盖电信、移动、银行、证券、电力、交通、保险、医疗、卫生、互联网技术、政府信息化、办公自动化、财务、企业管理、航运物流、客户管理、多媒体等领域。

省政府把福州软件园作为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福州市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先后出台了《福州市关于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福州市关于扶持福州软件园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

2、厦门市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04年全年完成软件销售收入39.3亿元,比增63%。厦门软件园位于厦门最美的国际马拉松跑道厦门环岛路旁边,园区依山傍海,交通便捷,紧邻厦门市重点文教区内,周边与厦门大学、厦门华夏学院、厦门戏曲舞蹈学院接壤,高校的文化氛围和软件园的创新热潮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软件企业在园内投资发展。恒信网元、联创微电子、精图、实达巨龙、翼华科技、朗新科技、泰龙电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纷纷落脚园区,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已成为软件企业发展和积聚的基地。已有150多家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务的软件企业入园,从业人员达3500人,拥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215件,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全7个,地方级科技项目16个,2004年完成总收入18亿元。园区建设已走上了一条股本结构多元化、经营运作企业化、产业导向市场化的新路子,部分产品已进入了欧美、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市场。园区凭借特区优势,已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在通信软件、城市信息化软件、IC研发设计、信息安全等许多行业领域开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的厦门软件园二期建设项目已确定,各项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园内拟新建研发群楼100万平方米,招商引资工作也已同步展开。园区采取了创新的运营管理机制,着重强化综合性企业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服务工作,开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软件产业发展体系,实现软件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向软件园的规模集聚,以此带动海峡西岸软件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

1.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2000年以来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鼓励和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省市各主管部门对软件产业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尤其在税收、资金、人才培养、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力度大,构筑了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国家鼓励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重大政策也对我省软件产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经济发展拉动软件需求。近年我省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2004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6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带动了嵌入式软件的快速发展。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信息产业的强劲增长,软件产业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3.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数字福建”和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省软件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通信、金融、交通、卫生、制造业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软件产业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

我省的软件产品主要集中在行业应用软件方面。近年来,我省软件产业的销售总额中,应用软件约占70%,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应用软件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约占45%。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日益重视基于软件平台的各种应用系统建设,网络病毒传播的泛滥和黑客的频繁攻击也使得各行业用户加大对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因此,行业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态势对软件业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传统产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提高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的需求,也为我省软件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4.区位优势日益明显。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既有密切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又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环境。福建同时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海外创业的侨胞人口占全国华侨的三分之一。这些特殊的区位优势,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打开视野,也为我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出口情况

近年来,福建软件出口取得快速、规范的发展。2004年福建省软件出口1600万美元,比增33%,有7家企业通过海关出口软件(新增4家),纯软件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50.7%。其中软件出口老牌企业福富软件实现软件出口322美元,初次通过海关出口的厦门阿尔法实现软件出口122万美元。

福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所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华侨源自福建。区域和历史的底蕴使福建在各类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福建省外包软件和服务出口形式呈多样化形态。主要有:

1、通过海关和正式国际合作项目出口软件。福建省可统计到软件出口数据主要来自这些企业,大多是合资软件企业或者国有软件企业。

2、离岸服务,境外结转模式。一些境内软件企业,同时在境外低税率的岛国和地区注册公司,由境内的企业承担外包软件的开发和IT服务,而收入通过境外低税率的公司结转。

3、国内团队,境外运营模式。一部分海外侨民在海外设立公司运作业务,国内的团队甚至不注册公司,直接聘用国内的专业团队利用网络资源为海外客户服务,如网络安全监控、呼叫中心等服务,在国内只支付国内团队的工资。

4、海外销售,海外留存模式。部分有实力、有自主产品的公司,在海外设立分公司,通过海外分公司销售国内公司生产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如网络游戏、流媒体等产品,其收入直接滞留在海外的公司运作。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对软件产业大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国际合作氛围。政府优惠的产业政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有效地引导福建省软件企业朝国际化、规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