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透明、合约、不可篡改?区块链真的这么完美么?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感受,听了很多专家的演讲,也看了很多跟区块链相关的文章。当别人向你问及区块链的优势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会出现这三个词:“透明、合约、不可篡改?”。那区块链的这三个优势,真的有那么完美么?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需要透明

目前大家对区块链的理解,大多是以比特币为原型来进行分析的。在比特币的逻辑中,是所有的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账本,因此每个人都能查询到其它人钱包的余额和交易信息,从而确保对方确实有那么多用于支付。

这是一种建立共识的方式,就跟平常大家打牌要把钱放到桌面上一样,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对方是否有钱。达成共识之后,所有人可以在同一张桌子上参与游戏了。

这一理论在金融领域比较科学,但是在其它领域就不是这么合适了。比如使用滴滴打车,在早期的运营过程中,司机和乘客之间能相互看到手机号的,之后就发生了司机骚扰乘客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医疗信息、企业内部资金运作情况、涉密信息等敏感信息,所以并不是所有数据都适合公开的。

并且根据一些国家的隐私和数据保护法律规定,并非每个人都能被允许看到区块链中的所有数据,所以“透明度”也不是总是能够体现在区块链上,甚至在某些地区,透明度较高的信息反而是不合法的。

合约并无法律效应

以太坊上线之后,区块链领域就有了新的玩法,不仅可以由于金融支付,还可也写入其它的信息。以太坊的“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概念,就希望能够剔除中介环节。在区块链社区内,大家也有“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的共识。

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主要是:“通过代码写作的智能合约,实现让某个服务没有按照承诺完成交付,那么客户就能自动收到退款。”就像网购之后指定时间内没收到货,系统就能自动退款。

但问题是,这些代码规则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智能合约仅仅是编写在软件里的业务规则,这些规则只是编写代码的程序员、或是企业自己来约束的。

如果没有单独的合同协议,智能合约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如果发生了合同纠纷还是得去法院打官司。而根据目前的法律体系,能够作为呈堂证供的材料,还是需要真实的合同。

不可篡改也并不是那么好

在2018年5月20日某区块链应用火了,那就是女生可以将“渣男”的信息长传到区块链上。由于是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这些信息理论上是不可篡改的。这项技术对于信息上传者来说,可谓是一大福音。

而在此前,也有业内人士希望将新闻上链,这样链上的信息就不可篡改了。不过在酷哥看来,这一需求并不是那么美好。举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如果写错了,如果不能改错别字,也不能删除,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呢?

并且区块链数据也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成本非常高而已,很多人不做,只是出于经济考虑,不愿这么做罢了。但需要说明的,篡改区块链是可能的,只要攻击方的算力超过了51%.

近期就有多个区块链项目遭遇了51%算力攻击,既然有人这么做了,他自然也没有亏本。

●6月3日早上ZEN遭受51%攻击,据官方消息,此次攻击涉及1.96万枚ZEN,价值约55万美元。

●6月5日早上ZEN官方称又发现3317枚ZEN被双花。

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在推特中称,Bytecoin(BCN)被双花攻击只需要557美元。攻击者使用租贷来的ASIC矿机进行攻击,可谓是进退自如。

注:字节币BCN是一个基于CryptoNote的技术,致力于匿名反机枪池的超前货币,目前全球市值12亿美元,在今年5月份也遭遇过双花攻击。

由此看来“透明、合约、不可篡改”并不是“区块链神话”,企业必须要了解自己的业务实际情况,搞清楚区块链技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的需求确实需要完全不可篡改,或者你的交易流程过于复杂且成本极高,那么就可以部署区块链解决方案。但在实施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区块链技术的全部可能性和局限性,不要为了做区块链而做区块链。

在没有搞懂自己企业跟区块链的结合点之前盲目跟风,很容易造成项目的失败。加之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成本高,这样做也很容易给企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文章来源:区块链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