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互联网医疗首次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为适应“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行业规律和技术特点,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以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序发展。意见旨在通过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项目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项目准入以省级为主,同时要满足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准许、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务、实现线下相同项目功能的基本条件,并明确了远程教育培训等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情形。

在线诊疗和处方药的公司将有望受益

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由医疗保障部门对项目收费标准的上限给予指导;非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意见明确,对线上线下项目实行平等的支付政策,并要求各地根据新业态特点,完善总额控制、支付方式、协议管理以及结算流程等。

按计划国家医保局将于9月发布互联网医疗收费细则。随着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在线诊疗的进一步规范化,各省层面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市场层面来看,机构认为,国家医保局首次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目前深度布局互联网医疗尤其是在线诊疗和处方药的公司将有望受益,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等。同时,医疗信息化板块也有望受益,包括帮助线下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平台运营商,以及政府医保相关信息和服务商,如卫宁健康、久远银海等。对这一重大政策利好,相关企业纷纷“点赞”。微医创始人廖杰远表示,在今年年底之前,全国互联网诊疗的医保在线结算就要实现落地,对这个行业是最根本性的促进。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指导意见首次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原则、准入项目等给出了明确的管理办法,这些都对行业起到积极作用。

互联网医疗进入密集发放牌照阶段

近来,随着多个省份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的完善,互联网医疗进入了密集发放牌照的阶段。医保支付一直被认为是制约互联网医疗的一个瓶颈,指导意见确定了医保支付的范围,并完善医保协议管理,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照线上线下公平的原则配套医保支付政策。

申万宏源报告指出,预计“进医保”与“脱卡”分三步走,包括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购药。

“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与目前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项目内容相同,经过备案后即可纳入支付范围并按规定支付。二是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属于全新内容,线下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项目内容,省级医保部门可综合考虑临床价值、价格水平、医保支付能力等因素后决定是否纳入医保支付。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特别解释了“线上线下公平”的具体含义,以价格政策为例,所谓线上线下公平,不是简单机械的线上线下同价,而是要从成本构成、服务价值、资源配置等各个角度,深入分析线上线下的联系和区别,综合考虑线上线下医疗服务的比价关系和价格水平。比如公立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按照服务包签约内容和标准提供服务和结算费用,不因服务方式变化另收或加收费用。

今年2月发布的《2019互联网医院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2019年,仅7.14%的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盈利,92.86%都处于亏损状态。此外,互联网医院线上日接诊量普遍不高,日接诊量为1000人次以下的占72.86%。业内人士认为,非公医疗机构提供的很多远程医疗项目都不属于医保支付的范围,另一方面,根据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的诊疗标准,非公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并不会得到额外的高价格或者高支付。

来源:广州日报